漁船-近岸作業
近岸作業包括延繩釣、罟網、單拖、摻霉蝦、摻繒、流刺網及蝦艇等捕魚形式。早期漁民以家庭為作業單位,日常勞動和起居生活都在漁船上進行。後來香港經濟轉型,不少漁民轉到岸上工作,他們又以提供食宿的形式聘請漁工出海捕魚。
1960年代前,漁民多以風力推動的木製漁船捕魚。他們會進行「燂船」(用火把船身的水份烘乾),並進行修補工作,以防船身霉爛。近年漁民一般使用機動漁船,並以尼龍或膠絲魚網取替麻網捕魚。
摻繒
摻繒亦稱作中層邊拖網,屬近岸作業的捕魚方式。漁民在船舷兩旁特設的木撐架上懸掛長網袋,把木架和網置於水中,捕撈在近水面層棲息的魚蝦。
採用摻繒作業的漁民在船旁特設的木撐架上懸掛長網袋,捕撈在近水面層棲息的魚蝦。「繒網」主要以紅色膠絲編織而成,全長160多呎,網筒長30呎,繒口闊70呎。漁網是疏頭密尾,首部網眼兩米,中部網眼三吋,尾部網眼三分,在網尾解繩後便可取出漁獲,每網可載多達100擔魚。
捕捉不同魚類時,需要用不同疏密程度的漁網,分為密網(網筒長三吋,網爪兩米,尾部網眼二至三分)和疏網(網筒長約六吋,網爪兩米,尾部網眼二至三分)
全港漁區主要集中於屯門,約有30至40艘摻繒船。摻繒作業範圍包括長洲、大澳口、珠江口等。魚獲有䱽魚、黃皮頭、馬鱭魚、白春仔、黃蝦仔、鱭魚、鱸魚等。
延繩釣
傳統捕魚技藝,釣具主要以長膠絲(即「主幹」)、短膠絲、魚鈎、浮球和浮標旗組成。長膠絲按一定距離繫上支線與魚鈎,每個魚鈎都裝有魚餌,以引魚上釣。
罟網
漁民以漁船及舢舨組成捕魚隊伍,將舢舨駛至海灣不同的位置停泊,並以燈光引導魚群結集,當魚達至一定數量後,再下網圍捕。
單拖
以一艘漁船拖行一個漁網捕撈。船尾有一對長約五尺的木標板,前端將鋼纜連接至攪纜波,後端則拖著網爪的繩子,用以張開拖網、調節網的高低和固定網的位置。
摻霉蝦
又稱「摻銀蝦」,即拖行罟網捕蝦。摻霉蝦主要晚上作業及船頭進行。
流刺網
漁民在漁網上繫上浮標及底部加上鉛錘後,將浮標拋下海,連接浮標的長繩隨之游出,使漁網於海中垂直張開,不能穿越的魚蝦便會被捕獲。
蝦艇
蝦艇一般在晚上才拖網作業,船身設計跟一般漁船不一樣。它的兩旁有兩條名為「蝦突」的木柱,作用為縛上加有鉛錘的漁網,使捕蝦時漁網能貼近海床拖行,捕撈海底的魚蝦。